Tom's thrilled of it. 感到興奮
nonchalant 漠不關心的
awe-striken 敬畏的
whiz kid 神童
inanely 空洞的
beam 堆滿笑容, 眉開眼笑
Her face is all lilt up.
Mediterranean 地中海的
Quarry 採石場
coyly 害羞的
his breath smells.
he can always get me here if he wants.
double entendre 雙關語
Please strike from the record all references to starter home and limed oak kitchens.
cast your eyes over this.
天空
2011-06-04
2009-09-11
The zen of Python
The Zen of Python, by Tim Peters
Beautiful is better than ugly.
Explicit is better than implicit.
Simple is better than complex.
Complex is better than complicated.
Flat is better than nested.
Sparse is better than dense.
Readability counts.
Special cases aren't special enough to break the rules.
Although practicality beats purity.
Errors should never pass silently.
Unless explicitly silenced.In the face of ambiguity, refuse the temptation to guess.
There should be one-- and preferably only one --obvious way to do it.
Although that way may not be obvious at first unless you're Dutch.
Now is better than never.
Although never is often better than *right* now.
If the implementation is hard to explain, it's a bad idea.
If the implementation is easy to explain, it may be a good idea.
Namespaces are one honking great idea -- let's do more of those!
Beautiful is better than ugly.
Explicit is better than implicit.
Simple is better than complex.
Complex is better than complicated.
Flat is better than nested.
Sparse is better than dense.
Readability counts.
Special cases aren't special enough to break the rules.
Although practicality beats purity.
Errors should never pass silently.
Unless explicitly silenced.In the face of ambiguity, refuse the temptation to guess.
There should be one-- and preferably only one --obvious way to do it.
Although that way may not be obvious at first unless you're Dutch.
Now is better than never.
Although never is often better than *right* now.
If the implementation is hard to explain, it's a bad idea.
If the implementation is easy to explain, it may be a good idea.
Namespaces are one honking great idea -- let's do more of those!
2009-09-10
學會欣賞
# 以下是媽媽寄給我的文章,看了後頗有感觸的~ 另加上R的語法~ 最近要被這個弄昏頭了~~
>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 你會相識 相遇很多的人 ¶
> 不同的人身上有著不同的品性及魅力 ¶
> 欣賞 喜歡 愛 便成了我們最難把握的尺度 ¶
> 一生中 真正能打動你的人 遠遠不止一個 ¶
> 都去相愛嗎 很不現實 ¶
> 愛是一種用心投入的狹隘的情感 ¶
> 它美好但獨立而排他 ¶
> 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 便想完完整整的擁有她 ¶
> 包括她的思想 情感以及她整個人 ¶
> 但每一次的感動過後 你又能長久的擁有嗎 ¶
> 沒有永遠不變的思想 也沒有永遠唯一的情感 ¶
> 所以重要的不是愛 而是欣賞 ¶
> 優秀的人身上總散發著誘人的光彩 ¶
> 她不僅吸引你 同時也吸引著和你同樣有著鑑賞能力的人 ¶
> 就像美麗的風景 它的存在不是為了一座山 一片曠野 ¶
> 而是為了整個自然 ¶
> 是為了點綴 這美麗的世界 ¶
> 是為了讓 更多的人去欣賞品味 陶醉其間 ¶
> 不同的人 不同的品味 會對同一幅景象產生不同的感覺 ¶
> 潺潺的小溪有著清秀自然的美 ¶
> 波瀾壯闊的大海有著寬廣豪放之美 ¶
> 每一種美都給人不同的震撼 ¶
> 人性的弱點就是想佔有 佔有自己喜愛的一切東西 ¶
> 但人又是有思維的 這種思維隨時都在變 ¶
> 沒有一種情感是永恆不變的 ¶
> 所以 不要奢望你能擁有很多 ¶
> 用一種平常心態去欣賞一個人 ¶
> 就像賞玩一幅畫一樣 ¶
> 你會很快樂 也會很坦然 ¶
> 當你以平常心去認識一個人 結交一個人的時候 ¶
> 你便會沒了一些私情雜念 ¶
> 自由隨意的交往 心也會一點點的交融 ¶
> 真正的朋友便會在 你欣賞玩的眼光中向你走來 ¶
> 友情同樣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
> 在你擁有了很多真心朋友的時候 你會感受到生命的快樂 ¶
> 擁有一個好朋友 比擁有一段感情要平實得多 ¶
> 在人的一生中 每一次用心的投入都是一種傷害 ¶
> 而朋友則不同 你可以在擁有朋友的同時 體會到人性的純美 ¶
> 真情的可貴友情 同樣是一種愛 ¶
> 一種更高尚 更至誠的愛 ¶
> 世上的樹葉有千萬片 ¶
> 世上的人有千萬種 ¶
> 不一定都要相愛 ¶
> 不一定都要相守 ¶
> 只要學會欣賞 ¶
>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 你會相識 相遇很多的人 ¶
> 不同的人身上有著不同的品性及魅力 ¶
> 欣賞 喜歡 愛 便成了我們最難把握的尺度 ¶
> 一生中 真正能打動你的人 遠遠不止一個 ¶
> 都去相愛嗎 很不現實 ¶
> 愛是一種用心投入的狹隘的情感 ¶
> 它美好但獨立而排他 ¶
> 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 便想完完整整的擁有她 ¶
> 包括她的思想 情感以及她整個人 ¶
> 但每一次的感動過後 你又能長久的擁有嗎 ¶
> 沒有永遠不變的思想 也沒有永遠唯一的情感 ¶
> 所以重要的不是愛 而是欣賞 ¶
> 優秀的人身上總散發著誘人的光彩 ¶
> 她不僅吸引你 同時也吸引著和你同樣有著鑑賞能力的人 ¶
> 就像美麗的風景 它的存在不是為了一座山 一片曠野 ¶
> 而是為了整個自然 ¶
> 是為了點綴 這美麗的世界 ¶
> 是為了讓 更多的人去欣賞品味 陶醉其間 ¶
> 不同的人 不同的品味 會對同一幅景象產生不同的感覺 ¶
> 潺潺的小溪有著清秀自然的美 ¶
> 波瀾壯闊的大海有著寬廣豪放之美 ¶
> 每一種美都給人不同的震撼 ¶
> 人性的弱點就是想佔有 佔有自己喜愛的一切東西 ¶
> 但人又是有思維的 這種思維隨時都在變 ¶
> 沒有一種情感是永恆不變的 ¶
> 所以 不要奢望你能擁有很多 ¶
> 用一種平常心態去欣賞一個人 ¶
> 就像賞玩一幅畫一樣 ¶
> 你會很快樂 也會很坦然 ¶
> 當你以平常心去認識一個人 結交一個人的時候 ¶
> 你便會沒了一些私情雜念 ¶
> 自由隨意的交往 心也會一點點的交融 ¶
> 真正的朋友便會在 你欣賞玩的眼光中向你走來 ¶
> 友情同樣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
> 在你擁有了很多真心朋友的時候 你會感受到生命的快樂 ¶
> 擁有一個好朋友 比擁有一段感情要平實得多 ¶
> 在人的一生中 每一次用心的投入都是一種傷害 ¶
> 而朋友則不同 你可以在擁有朋友的同時 體會到人性的純美 ¶
> 真情的可貴友情 同樣是一種愛 ¶
> 一種更高尚 更至誠的愛 ¶
> 世上的樹葉有千萬片 ¶
> 世上的人有千萬種 ¶
> 不一定都要相愛 ¶
> 不一定都要相守 ¶
> 只要學會欣賞 ¶
2008-01-30
你和佛陀之間,只隔著一條線
【作者序】
自序 佛陀該說卻沒有說透的真相
幾千年來,我們都誤解了佛陀,這多少也因為佛陀在世時,有很多事該說卻沒有說透,才會讓很多人學佛像是霧裡摸象,整個人像槁木死灰般愈學愈憂鬱,甚至走火入魔差點毀掉自己,我就是其中一個。
直到四十歲後,我才徹底領悟,佛法應該是以人性及自然為基礎的,佛法應該是柔軟,而不是壓抑或僵硬的,佛法應該是和天地萬物合一,無所不在的,而不是只有在寺廟道場或深山裡。
佛陀說要去我執和照見五蘊皆空,但佛陀沒有說清楚,這些話是對那些人生已有相當多體驗,進而覺醒及悟到無常現象的修行者所說的,並非一般人或任何人都可以奉行的。
因為人世間的體驗,是一把火,沒有火光如何照亮進而讓人看見,原來我們身處在一個無常的幻覺遊樂場之中呢?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佛陀生前也沒有說清楚,佛陀應該要說透,每個人都應該去親身體驗愛恨情仇和苦樂悲欣,嚐過了人生的種種滋味,才有智慧去覺醒,並領悟佛陀所說的無上真理。
很不幸的,很多不明究理的人一遇到困境或苦楚,就急著往佛家裡鑽,以為鑽進這個信念系統,把我執去掉,用壓抑的方式扼殺七情六慾和人性本能,就能一生無苦,永遠活在極樂西天淨天中。
這種不求覺醒只求解脫的行為,說穿了,也只是逃避現實的一種深度催眠,苦仍存在,只是被壓到潛意識,樂卻不實,因為那是自己用頭腦製造出來的幻覺。
佛陀所說最偉大的法,是要讓人看清實相,從妄覺幻境中覺醒,然而,很諷刺的是,這世上很多人反而把佛法當成一種信仰系統,為的只是得到心靈上的寄託和慰藉,他們只要一個偶像可以膜拜,然後可以安心地睡覺就好了,並沒有想過要覺醒,要真的運用大智慧來離苦解脫。
事實上,佛陀所說的離苦,並非把苦排開或消滅掉,而是要你用覺醒的心,去全然接受你所謂苦的任何東西,慢慢的,你就會發現世間沒有苦這個東西,相對的也沒有什麼絕對是樂的,一切苦樂悲欣,都只是我們的頭腦創造出來的。
因此,佛法令人讚賞的無上智慧,不是要我們去消滅某個東西,而是讓我們覺醒清醒,去看見所有東西的本來面目,包括自己,也就是看見所有的實相,把原來我們貼在世間萬物,包括自己身上的標籤全部撕掉,自然這世間沒有什麼苦樂好壞之分,一切都是我們頭腦製造出來的標籤在作祟。
佛陀最大的慈悲,不是救苦救難,而是幫助人覺醒。
做為一個人,只有覺醒並看清所有實相,才能有真正的自在無礙,沒有不安恐懼,沒有焦慮恐慌,每分每秒都可以全然放鬆,全然自在地去面對所有困境和挑戰,好好地在這個地球道場──幻覺遊戲場,玩玩人世間的遊戲,做完自己該做的人生功課。
很多人走路時,是用一種緊張不安的姿態在走路,但本人不自知,長期下來自然腰酸背痛。很多人吃飯時,也是帶著焦慮恐懼在吃飯,因此消化不良或胃潰瘍。很多人每天醒來時,就用一張充滿不安迷惘的表情,來面對自己和任何人,很多很多人活著都無法放鬆,不僅身體僵硬,心也無法柔軟,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緊張兮兮地拿起機關槍胡亂掃射一番,直到子彈打盡了仍一直緊扣扳機,這樣的人生,就是地獄,才是最苦最悲的。
佛陀要說的,就是要大家覺醒去看清所有的苦,都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假象,並不是要大家都去理光頭吃素不問人間俗事,或是拋家棄子不要工作和七情六慾去遁入空門,我認為這不是佛法的本意,當然,出家可以是許多人選擇的一種生活模式,但這模式並不適合所有人。
大家想想,佛陀本身也是親身體驗了人間的苦樂,包括男女情事和婚姻生活,以及後來的苦修,才能發現中道這偉大的智慧。為什麼佛法傳到現代,反而變成了不要人生體驗,只需要用頭腦背經文誦經做法事放生就可以成佛了呢?
「中道」思想裡所謂的中,就是不偏不倚,道就是可以依循的法則,真正的悟道者,應該是可以活在這世間,勇敢面對現實的一切,但又不執著於這世間的一切,雖然有時偏左,有時偏右,但始終不離中道,佛陀要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這麼簡單,剩下的必須你自己去親身體驗人生中的各種滋味,你才能真正看透一切,印證中道的真實不虛,佛法其實沒有什麼深奧神祕的,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佛陀離我們很遠,祂是神我們是凡夫,是因為我們的無知腦袋,在佛陀和自己之間劃了一條線,一條永遠無法跨越的無形的線。佛陀一直強調人人皆有佛性,只是有人未覺醒,還活在夢中沒有發現而已,佛陀不是神不是仙,祂跟我們一模一樣,也是人,也是凡人,起點都一樣,一樣的肉身神經系統和腦袋,一樣都有七情六慾和種種幻覺,不一樣的是,佛陀慢慢走向覺醒之路,最後全然領悟,不再有任何幻覺和妄見,而凡夫則可能一輩子都還活在自己的妄覺中。
佛陀就是你,你就是佛陀,我們都擁有相同的人類基因,同樣在內心存有不完美的程式,習慣用頭腦來製造一堆不存在的恐懼不安和妄覺,然後每天醒來折磨自己。但佛陀可以在痛苦中發現智慧進而覺醒,你也可以,不要用無知為自己劃一條線,把自己打入地獄,限制自己的潛能和可能性,要學佛,想解脫,就要先看清這個實相,否則你拜再多的佛或神,你燒再多的香,參加再多的法會或花更多錢去玩放生遊戲,你的苦依然存在,你永遠無法活得自在平靜。
總之,佛法是一個需要用生命去體驗的智慧系統,並不是用頭腦死背或想像就能成道的學科或學問。因此,沒有相當人生體驗的人,充其量只能把佛法當成撫慰心靈的信念系統或當成學術研究的知識系統。
我認為,一個人大約到了四十歲,經歷了人生中的風風雨雨和苦樂悲欣各種滋味後,才是最適合學佛且覺醒的時刻,相對的,一個人過了四十歲後,應該也要慢慢地從幻夢中醒來,看清人生中的各種實相,不論遭遇到各種處境,管他是順境逆境,都能安然自在地面對人生的每一個當下。
古時候有位弟子沒看過月亮,問師父什麼是月亮?師父把手指舉向夜空的月,告訴弟子這就是月亮,弟子恍然大悟,竟然開心地摸著自己的手指說,原來這就是月亮……
這是禪學經典《指月錄》中的笑話,但也是現實世界中,很多人把佛法當成安慰劑或另一種執著的寫照。
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什麼得道高僧,我只是一個也想從無邊苦海解脫的平凡人,對於實相和宇宙真義,我和佛陀一樣都繞了一大圈才搞清楚,可惜,當初如果佛陀把話說清楚,或許我不會走火入魔,差點誤入歧途。
據我所知,很多人,包括我認識的很多朋友或身心靈工作者,都被佛陀沒說清楚的佛法,搞到不知如何是好,嚴重的走火入魔後自殺,或者被送去精神病院一輩子出不來,輕微的開始去找其他各種教派義理來當解藥。
因此,我希望佛陀沒有說透的事,我可以透過寫作來告訴大家,能救一個算一個,如果有人看懂我要說的,也希望他可以把事實真相繼續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知道,讓佛法真正可以成為救人的無上法,而不再是詐騙集團或神棍用來訛詐苦海裡無知眾生的劇本。
2007-10-02
Enjoy the life
訂閱:
文章 (Atom)